用手掌接住1200℃至1500℃的铁水,迅速抛向空中,顿时空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烟花”,而表演者手掌心除有些微微发烫外,毫发无伤。这手绝活就是湖南株洲攸县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打铁水”。李文华是空手“打铁水”的第七代传人,他说:“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要补锅的人越来越少,补锅匠们纷纷改行,我也已经近30年没有补锅了。”据了解,随着补锅行业的没落,“打铁水”也难觅后继之人。据攸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攸县文化馆“非遗”项目小组对此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打铁水”已列入株洲市“非遗”保护名录,并确定每年中秋节晚上为“打铁水”表演日。
传统“打铁水”寓意驱邪祈福
在攸县农村一处偏僻地方,记者找到了李文华的家。提起打铁水,62岁的李文华兴致盎然。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补锅匠很受欢迎,有些补锅匠有绝活,他们将补锅剩下的废铁水抛洒在主人家的厅堂里,飞溅的铁水碰到堂屋顶后发出 ‘噼噼啪啪’的声响,又好看又辟邪消灾。”李文华的师傅是“打铁水”第六代传人宁金华。
“空手‘打铁水’有两个要点,就是胆子要大,出手要快,几秒钟内就要将倒在手掌中的铁水抛出去,打铁匠人常年和高温铁水打交到,练就了耐高温的本事,练习空手‘打铁水’之后,即便千度高温也伤不了手。”李文华说,“打铁人用铁钳夹着勺子舀铁水,然后倒在手掌中,迅速的抛到空中,如此反复,空中就化成了五彩缤纷的‘烟花’。”
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要补锅的人越来越少,补锅匠们纷纷该行,我也已经近30年没有补锅了。”李文华说。
据了解,随着补锅行业的没落,“打铁水”也是难觅后继之人了,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近几年攸县文化馆“非遗”项目小组对此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确定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上为“打铁水”表演日。
“去年中秋节晚上,我在县城体育场前坪里表演了一次。”李文华说,“碎铁熔化后,我空手‘打铁水’,一口气抛出了30多把,铁水花飞溅出五六米高,在灯光下折射出红色、橙色、蓝色等,如同天女散花般漂亮。”当晚持续了40多分钟的表演引来阵阵欢呼。
攸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巧艳介绍,这些传统技艺都是通过手把手传授而流传至今,一旦无人传承就会彻底消失。她们对“打铁水”这项传统艺术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目前,“打铁水”已列入株洲市“非遗”保护项目。
滚烫的铁水抛洒夜空,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形成一道美丽的 “焰火”景观。市群艺馆昨透露,濒临灭绝的攸县 “打铁水”传统民间艺术已获得抢救性保护,并被列为我市第二批 “非遗”保护项目。
“打铁水”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然后洒向空中,形成美丽的 “焰火”景观。它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于文革期间,主要分布在攸县城关、上云桥、新市等乡镇。近年,跨越300多年时空的 “打铁水”绝技,重返攸县民间。
据当地老人介绍, “打铁水”始于农民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进行表演,以此祈福。后演绎成请补锅匠集中在老衙坪表演,寓意团团圆圆,并确定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为固定活动时间。
目前,有史可查最早的空手打铁水传承人为段道林。1891年,段道林在攸县上云桥李家巷开始带徒,现已传至第七代李文华手中。空手打铁水表演者用手掌掬起熔点 1200℃-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一般高度在4-6米左右,铁水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散落地上时就像泼金撒银。
与此同时,攸县还流传着一种木板打铁水的民间技艺。艺人借助木板将铁水往上拍打,顿时铁水散成许多小颗粒,四处飞溅,在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彩,形成 “焰火”景观。
攸县文物专家称, “打铁水”表现了补锅行业精湛的技艺,艺术形式独特。在烟花尚未流行的年代,铁水代替烟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至今仍被沿用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