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州市政府搬迁的资料越来越少,节录一些以保留

关于这次的搬迁,相信历史终究会给出一个公平的评价。

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零陵的人,对这次糟糕的决定一直感觉很遗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现在看来当年的所有搬迁理由一个都不成立。

进入 2000 年以后,修建高速,高铁不要太容易,果然是眼界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

原零陵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始末

《八十春秋》(註:作者唐盛世,曾任零陵行署專員、零陵地委書記)中記載的原零陵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相關篇章,原文摘錄如下——

力爭把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 為加快冷水灘成為中心城市的步伐,地委、行署從1984年起採取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舉措,就是將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以政治中心的轉移促進中心城市的快速形成。然而,地委、行署這一決策的貫徹實施,因種種原因而幾經周折,經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オ得以付諸實施。1962年恢復零陵專區建置後,對地委、行署機關辦公地址問題,曾有過幾個地方的選擇。除冷水灘外,還派人到零陵三中察看過,徵求過三中的領導與教職員工的意見。他們認為三中已辦學多年,環境優美,都表示不願意離開。地委領導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放棄了以三中校址作為地委、行署機關駐地的打算,最後選定以建在芝山西坡的零陵縣委招待所以及解放初期零陵專署所留存的一些舊房,作為地委、行署兩個機關的辦公與住宿地址。其他地直單位或租用民房,或利用空餘的公房,或與零陵縣相關單位擠住於一處,以多種形式來解決辦公與住宿的用房問題。

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變化,地委、行署機關與一些地直單位,雖然建了一些新房,但絕大多數房舍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所建,均是土木結構的平房,已經破敗不堪。「文革」之前,地委、行署機關及相關部門實際上是合署辦公,擠住在一起。

1968年之後,先後成立的地革委與地委的機關辦公地點仍然在一起。直至1981年1月,地委、行署兩大機關オ真正分署辦公,地委機關仍駐在「文革」前的老址,僅佔地20幾畝,上百狹窄擁擠。因此,隨着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地直幹部職工強烈要求改善機關的辦公與住宿條件,紛紛申請擴建與興建機關用房。這就給地委、行署提出了一個決策的難題:是在零陵這邊原地址建房還是另覓新址?或者是把地委、行署的機關單位直接搬遷至交通方便的冷水灘?

1984年,國務院同意恢復冷水灘縣級市建置,為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帶來了新的契機。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地委書記龍禹賢同志與我力主將地委、行署及其所屬機關搬遷至冷水灘。因為冷水灘地理位置優越,處于衡陽、邵陽、郴州、桂林、梧州等中心城市之間的中心位置,是湘南的一個重要門戶;這裏既有湘桂鐵路從中穿越,又有湘江可以通航,還建有一個機場,水陸空的交通都很方便,有利於開放引進,搞活經濟;再就是廠礦企業集中,地屬企業大多數都設在冷水灘,地直機關搬至冷水灘便於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由於我與龍禹賢同志兩人對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意見一致,加之需要搬遷的理由充分,因而在地委、行署領導成員討論會上,大家並沒有提出什麼異議,隨即便作出了逐步將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決定。

1984年12月,地委、行署聯合行文發出了《關於地直機關單位搬遷至冷水灘市辦公的通知》,具體部署了機關搬遷的五項準備工作:一是各單位黨政組織廣泛進行宣傳發動,使幹部職工充分認識搬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從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長遠目標出發,實行統一規劃,按照高標準的要求制訂市政建設的總體規劃;三是搞好冷水灘市區的近期建設,首要的任務是搞好「三通」(即通電、通路、通水);四是積極籌集財力、物力為搬遷做好物質準備;五是在機關未搬遷至冷水灘之前,盡力壓縮在永州市內的基本建設,正在施工的工程能夠停下來的要儘可能停下來。地委、行署作出將地直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決定不久,我與龍禹賢同志一起來到冷水灘考察與選定機關搬遷冷水灘的地址問題。當時冷水灘的河西已成為繁華的商業區和工業基地,而河東尚未開發,自曲河大橋以下近十公里的地方,多是丘陵與平崗交織之地,人口稀少,稻田不多,山坡上的樹木也比較稀疏,適宜於開發建設成為黨政機關的辦公與住宿的區域。

我們商量並經地委、行署領導討論同意,把河東作為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新址。我與冷水灘市的主要領導同志對冷水灘河東的山坡與田野普遍察看一遍之後,初步定下機關建設的區域範圍:自曲河大橋以下,河東沿河一帶近100米寬作為城市綠化帶建設;從逸雲路以下,梅灣路至育才路一帶,包括瀟湘公園在內的1600畝作為市直機關新址的建設區域;地區財政拿出100萬元作為徵地和住戶搬遷的預付款撥給行署辦的財務室,以備徵地之用。

1985年4月,龍禹賢同志調任省委宣傳部部副部長,地委的主要領導人發生變動,機關的搬遷工作亦受到影響。一天,我到冷水灘檢查工作,發現在梅灣路旁建起了一個変電站、一個教師進修學校、一個電影院,打亂了原定的地直機關建設區域的劃。我當時很惱火,對冷水灘分管城建的負責同志嚴厲地追問了變動原由。他說是地區的徵地預付款沒有到位,以為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工作發生了變化。後來我一了解,真實的原因是地委、行署有的領導成員對機關搬遷問題有異議,而具體工作我們又抓得不落實,把這樣一件關係到地直機關建設與冷水灘的城市設施建設都有利的大事給耽誤了,給後來的地直機關搬遷工作帶來了深深的遺憾。

1986年省委決定由我擔任零陵地委書記後,重新討論和議決了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問題。1988年的一天晚上,我主持召開地委擴大會議,全體地委、行署領導成員與各部委主要負責人共30多人參加,專門討論機關的搬遷問題。為吸取前幾年在機關搬遷工作上的教訓,我要求這次會議參與者人人都要發表意見,真正求得思想認識上的統一。會議開始由時任冷水灘市委書記的秦光榮同志匯報了冷水灘為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所做的準備工作情況,然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會上,有個別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地委、行署機關沒有搬遷到冷水灘的必要。有的說:我們中國的首都在北京,經濟中心是上海;美國的首都在華盛頓,經濟中心是紐約;還有一些國家也是一樣,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並不在一起,他們的經濟照樣向前發展。

另有個別同志認為,機關的搬遷需要大量的資金,地區財力又有限,把資金用於機關搬遷不如用來辦企業划算得多。這樣會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與會的絕大多數同志發言中都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們發言說:國家與地方不一樣。國家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實力雄厚,確定首都主要是考慮安全因素和歷史的原由,考慮是否有利於對外經濟貿易,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可以不在一起。而地方相對於國家,幅員有限,人口規模不大,財力物力有限,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長期脫離,必然會影響自己的發展,零陵的經濟滯後就是這種分離帶來的必然結果。有的列舉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凡省府機關所駐之地,均既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又是全省的經濟中心,無一例外。 有的同志還以江華縣的教訓來說明機關搬遷的重要性。

五十年代,江華縣把黨政機關從沱江搬到水口,搞了三十多年,水口發展不起來,沱江也越來越蕭條。現在,江華把縣委、縣政府機關搬回沱江,不僅縣城繁榮了,全縣的經濟也獲得了新發展。還有很多同志列舉了地委、行署機關搬遷到冷水灘的諸多有利因素:有利於提高冷水灘的知名度,有利於増強全市對外開放的吸引力,有利於加速建設中心城市的進程,有利於加強全區經濟工作的領導,有利於加強對地屬單位的管理與領導等等。 會議開至深夜12點,大家話語仍然未盡,機關食堂特地送來煎餅,吃完夜宵又繼續開下去,直至凌晨三點結束。

與會人員除極個別外,都表示擁護地委、行署將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決策。會議決定成立機關搬遷指揮部,由一名地委領導成員擔任指揮長,確定一名地委副秘書長具體負責有關搬遷工作事宜,隨後財政安排資金,在今宋家洲電站大壩東端緊靠湘江的一片土地之上,開始機關的建房工程。 1990年3月,我從地委書記崗位上退出,繼任的秦光榮同志繼續堅決實施地委、行署機關搬遷至冷水灘的決策。一個地方首腦機關的搬遷,畢竟是一件事關全區幾百萬人民利益的大事,必須爭取上級黨委與政府的同意。

經過一番準備工作,於1991年春的一次省委工作會議期間,光榮同志率領地委、行署幾個主要負責人來到長沙,趁會期空隙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幾大家主要領導及有關局負責人,專題匯報並請示有關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問題。 由於這次匯報安排的時間很短,光榮同志匯報後沒有展開充分的討論,便由省政府的主要領導同志發言表態,他說:現在省財政沒有錢,零陵地委、行署機關不能搬遷。他這麼一表態,其他領導也不便說什麼了,最後熊清泉同志只好作了一個折性的結論:零陵地委、行署兩個首腦機關不搬,但考慮到零陵地區直屬的廠礦與商業企業絕大多數在冷水灘,為便於加強對這些單位的管理,地直經濟部門可以搬到冷水灘辦公光榮同志本來滿懷希望能夠徵得省委、省政府對機關搬遷的同意,卻沒有料到是這樣的結果,難過得連這天的晚餐也吃不下。我知道這個情況後,雖然也感到很遺憾,但我認為省委主要領導同志並沒有完全把話講死,機關搬遷工作還是不能停止。

一次,光榮與我交談時,我向他建議:既然省里開了「經濟部門可以先過去」的口子,凡與「經」字沾了邊的單位,都先搬到冷水灘去。手和腳都過去了,腦袋總是要過去的。光榮同志很同意我的建議,凡與「經」字沾邊的物資、輕工、水利、林業、郵政、保險等單位,紛紛開始在冷水灘擇地建房,局部的機關搬遷工作仍然繼續進行。

1993年,光榮同志調任中共長沙市委書記後,新調整的零陵地委、行署領導班子仍然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對零陵兩大首腦機關搬遷於冷水灘的支持。1994年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先後來零陵考察時,都在冷水灘看了地委、行署機關所選的新址,認為機關搬遷的條件已經具備,表示可以在冷水灘建設新址,但資金主要靠自的財力解決。

有了省委、省政府明確表態支持,地委、行署便開始組織機關搬遷的領導與工作班子,在搞好設計、平整地基等基礎上,於1994年12月正式動工興建機關辦公與住宿用房。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終於在1997年秋、冬期間,由零陵地區改為永州市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大首腦機關,先後搬至冷水灘河東的新址辦公。

原零陵地委行署機關的搬遷,從討論醞酸、初次決策到最終實施,雖然歷經周折,幾屆地(市)委、行署(政府)領導班子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實踐證明: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單位搬至冷水灘的決策是正確的,僅僅十年時間,就給這個中心城市的建設添加了「催化劑,一年一個新變化。特別是冷水灘河東一帶,原來僅有一個勞動技校,散居着幾百戶農民,而今已是街道縱橫、高樓林立、車流如織,擁有近10萬人口的現代化氣息濃厚的新城區。

見到這一切,我作為當年地委、行署機關搬遷的一名決策者、實施者與見證人,是感到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