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萍:探讨绿色医疗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及重要举措

引言

绿色医疗,简单概括就是在医疗过程中,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提高医疗效率为目标,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方法,实现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绿色医疗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理念,也是当前医疗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医疗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愈发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医疗领域,实现医院碳达峰,即减少或消除医院的碳排放,不仅是实现绿色医疗的重要举措,更是医院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绿色医疗的发展及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得医院碳达峰也成为可能。因此笔者对绿色医疗进行多维思考,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及成功案例学习,分析其对医疗行业的深入影响并针对性提出重要举措,希望引起大家关注,从而对绿色医疗建设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帮助。

绿色医疗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绿色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促使医疗行业转变发展理念,从规模扩张、设备升级向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绿色医疗的发展,为我国医疗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提高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医疗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绿色医疗的推广,将引导医疗行业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问题,从而推动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减少医疗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在医院诊疗活动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为服务核心思想,尽量缩短患者的大量无效等待时间,全流程、全方位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最大程度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在挂号缴费环节,移动端线上预约缴费功能,使患者在家即可提前预约,就诊后或诊间即可及时支付,也可通过信用就医现场无需支付,便可直接去药房取药或去做各类检查。针对线下保留有预约挂号或缴费窗口,医院也可针对不同时间段挂号和缴费患者的数量情况,动态随时实行窗口功能的调度与整合,及时进行窗口功能转换,以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在检查或检验环节,利用影像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流转的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患者等待纸质报告再复诊的模式,检查完成后医生即可通过平台直接调阅浏览影像资料和检查检验报告,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检查检验的诊疗效率。通过提供电子病历、电子发票、云胶片及移动端报告查询等功能,不仅增加就诊便捷性,也能有效减少纸质材料和胶片材料的打印。

(二)降低医疗成本

传统的医疗模式往往会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如过度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会导致药物的浪费,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绿色医疗,医疗机构可以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方案,倡导合理、适量的使用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例如,通过临床路径的推广应用,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从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医院目前也是多强调使用天然、无污染的医疗产品和方法,如针灸、拔罐、中草药等,以及积极推广中医药、自然疗法、康复治疗等,这些中医疗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住院手术或实施有创检查的患者,有些医院已经尝试探索入院前门诊模式或日间手术,将部分入院后的检查检验项目前移至门诊完成,明显缩短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时间,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住院成本。区域间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更是打破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壁垒,通过数据共享互认降低重复检查次数,直接降低就医成本。

(三)提高患者满意度

传统的医疗模式,往往需要患者多次往返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这不仅浪费了患者的宝贵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绿色医疗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例如通过提供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等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的时间,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通过提供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绿色医疗让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尊重和关怀,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此外绿色医疗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健康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四)促进医疗资源有效配置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往往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医院在购买新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设备的维护费用。而绿色医疗的推广,将引导医疗行业充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还可通过租赁和维护的方式,医院可以减少设备的购买成本,降低碳排放。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效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合理规划医疗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推动医疗行业技术创新

在绿色医疗的指导和发展趋势引领下,医疗机构和企业等也开始研究和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医疗信息化向数字化的大发展,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业务重构、功能集成等,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现无纸化。同时,使医生可以更及时快捷地获取到患者的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相关诊疗信息,尽快提供处置或诊治方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绿色医疗还推动了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例如,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耗材,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成本。医院可以通过采购和使用绿色药品,即在生产、使用和丢弃过程中对环境友好,减少使用对环境有污染的药品,减少碳排放对环境污染。

绿色医疗的重要举措

(一)创建绿色医院

绿色医疗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创建“绿色医院”。绿色医院的目标是实现“零污染”,即在医院的环境、医疗废弃物处理、能源利用等方面实现零污染。比如通过大力提倡“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为就诊人员和医院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就诊休养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共生。

国家和政府层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医院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例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等,为医院碳达峰提供了明确的评价依据和标准,这也是绿色医院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医院层面应细化绿色医院建筑、就医环境、就诊科室、社区医疗机构、诊疗技术等体系标准分类,全面推动医疗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

(二)推广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节水技术等,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推广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广使用环保材料。环保材料是指对环境污染小、可再利用的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如新型复合自保温砌块、再生混凝土、竹子、玻璃等,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2.采用节能技术。节能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措施,如使用节能灯具、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电机等,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推广节水技术。节水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以降低建筑对水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理念。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绿色因素,如合理规划建筑布局、提高建筑采光、通风效果等,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

(三)发展绿色医疗设备

绿色医疗设备是指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医疗设备。这些设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环保:绿色医疗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注重节能和环保,采用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设备的能耗和排放。例如,一些医疗设备采用LED灯来照明,而不是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这样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医院还可以通过引入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将医院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储存起来,来降低医院的碳排放。

2.减少噪音和振动: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振动,这些噪音和振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对医疗设备和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绿色医疗设备通常采用低噪音、低振动的结构和设计,以减少对环境和患者的影响。

3.易于维护和回收:绿色医疗设备通常具有易于维护和回收的特点,方便医疗人员和患者进行设备的清洗、消毒和维修。同时,绿色医疗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也考虑了设备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绿色医疗设备可以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一些医疗设备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的方式,实现远程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次数和时间,同时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树立绿色管理理念

绿色管理是指在医疗组织内部实施环保、节能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建设绿色医院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员参与。医院的文化和意识决定了医院的行为和决策,树立绿色管理的新理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1.医院应鼓励员工和患者使用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同时,医院也应提供便利的绿色出行设施,如充电桩、自行车停车棚等。

2.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医院应优先采购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与供应商建立绿色合作关系,并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这包括选择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使用可降解的医用材料、办公用纸采用100%再生纸张等。

3.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医院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优化流程、完善系统功能,不仅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效率和水平,通过使用电子病历替代纸质病历,特别是护理文书对纸张的依赖等,以及推进全院OA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等,可以大大减少纸张的消耗。在智慧后勤建设中实现医院能源建设与智慧后勤保障系统的统一监测与管理,切实提高医院智慧后勤的保障管理水平,确保实现医院各项能源的高效利用。

(五)实施绿色医疗培训

首先,医生和护士的绿色医疗知识培训是实施绿色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医生和护士可以更好地理解绿色医疗的理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应用绿色医疗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和手术的副作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意愿,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其次,医疗机构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也是实施绿色医疗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可以使全体人员更好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力;通过开展绿色办公培训,可以使全体人员更好地掌握绿色办公的技能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再次,患者教育与参与也是实施绿色医疗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邀请患者参与培训,使患者主动为医疗决策献言建策,更好地了解到患者实际需求与医院痛点问题所在,进而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六)建立绿色医疗监测体系

绿色医疗作为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推动医疗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医疗的目标,建立绿色医疗监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监测体系将推动绿色医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医疗机构的绿色医疗水平,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推动医疗行业的绿色转型。

首先,可以通过监测医疗机构的能耗与碳排放,来了解医疗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其次,建立绿色医疗评价机制,对医疗机构的绿色医疗工作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激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绿色医疗工作,提高其绿色医疗意识。评价机制可以设定一系列评价指标,如能耗降低率、碳排放减少率、绿色医疗技术应用率等,通过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推动医疗机构不断提升绿色医疗水平。

此外,监测绿色医疗政策执行情况,也是推动绿色医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监测政策执行情况,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实施。

绿色医疗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医院开始尝试和实践绿色医疗,但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总的来说,绿色医疗在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医疗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首先,我国在绿色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关注绿色医疗的理念,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如减少医疗垃圾的产生,使用环保材料装修,注意垃圾分类与回收、采用节能设备等。一些医院已经开始使用BIM技术和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相结合,以提高医疗建筑的能效和能耗管理。尽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但仍然存在许多能源消耗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此外,医院内的能源设备和系统往往较为复杂,如何对这些设备和系统进行高效、低耗的运行,也是医院的一个难点。

其次,我国在绿色医疗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尽管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关注绿色医疗,但整个医疗行业对绿色医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也导致医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执行力。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医院内部的环保意识,增强医院在绿色医疗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医院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此外,我国在绿色医疗的技术和设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开发。因此绿色医疗在我国的推广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再者,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在推动绿色医疗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加大对绿色医疗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推动医疗行业进行绿色转型,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绿色医疗设备。医疗机构需要提高对绿色医疗的认识,积极采取绿色医疗的措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企业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参与绿色医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推动绿色医疗的普及和应用。

总的来说,我国在绿色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绿色医疗的发展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医疗的目标,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

安志萍,高级工程师, 在职博士学历。CHIMA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学工程与信息学分会委员。长期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作者观点纯属与同行做技术交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