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岁时习俗:“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岁时习俗,有些直接源于天文,比如“龙抬头”。古典天文学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星空四象,人们真的就看到那星宿组成的青龙,由潜迹而抬头,一岁一周期。这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恒星年运动。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青龙七宿与太阳处于同一方向时,太阳光掩没星光,青龙不见了。过一段时间,随着地球位置的移转,龙又重现。于是,有了《说文解字》讲龙的话:“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有了《周易·乾卦》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从秋后的潜,到初春的龙角崭露;以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这样的卦辞。再比如,不举火的寒食节,也是源于东方青龙,源于“龙心”那颗夺目的大火星。

“二月二,龙抬头”,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这是提示农事的日子。民间传说龙治水,管着风调雨顺,也就管着庄稼收成。靠天吃饭之外,人们也不忘激励自己,在地上画两条线,一条表示引龙(懒龙)出户,一条表示引龙(勤龙)入门,此俗就叫“引勤龙”。用谷糠在地上画龙,象征黄龙至家,名曰“引钱龙”,则是风俗的增饰,与农事渐远。蛰伏一冬的龙抬头了,人们不免想到惊蛰后的虫,便有了薰虫驱虫的节目,有了“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露面”的流口辙。如今仍流行吃焖子,清乾隆初年《天津县志》记为“煎糕粉”,其含义也在“薰虫”。如清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所言:这一天“用黍面枣糕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二月二,女红停,只怕动针线扎了“龙眼”。龙抬头,又是理发的好日子。

“二月十二花朝节”,见1934年《静海县志》。相传此日为百花生日,宋代《梦粱录》记,“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就有了花朝节。

“寒食不举火”。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不动火,吃冷饭,此俗以山西最盛。相传介子推被焚于绵山,寒食禁火纪念他。此说流传虽广,实为后起,并没说到本源。古人如此委屈自己的胃肠,最初是出于仰观天宇的畅想——由七组星宿连成的青龙属木,春时、东方都属木,其龙心之星却偏偏红亮,星名“大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求得一种平衡,求个风调雨顺,古代人们甘愿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承受冷饭伤身的自我牺牲。寒食禁火,又称“龙忌之禁”。

“清明祭扫”。报本反始,追远尽敬,这是缅怀先人的日子。清代周宝善《津门竹枝词》:“年年墓上培新土,种得松楸直接云。”正值万物生长,清净明洁的时节,称为清明。又有折柳踏青、荡秋千、放纸鸢的风俗。

“三月三,祀文昌”。清同治年间《天津县续志》:“三月初三日,文士祀文昌帝君于城西庙中。”文昌帝君即文昌星,俗称文曲星,相传是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运之神。

“三月上巳,曲水流觞”。《后汉书·礼仪志》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春风和煦,到水边洗濯,清洁身体,也明快了心情,如同《论语》描述的情景: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到了晋代,上巳节一次文人雅集,曲水流觞,吟诗饮酒,为书法史留下里程碑式的杰作《兰亭序》。上巳节期,本不固定,要看三月第一个巳日在哪天;魏晋以后,逐渐固定于三月三日,所以又称重三、三月三。

3月17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王来华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天文专家称,晚上可以抬头寻找星空中“苍龙”的矫健身姿,看看“苍龙”是如何“抬头”的。

北京天文馆的寇文介绍,古人把天上主要的28个星座,称为28宿,28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宫,每宫7宿。根据7宿排列的形状,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东宫7宿像一条巨龙南北伸展,它们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年冬春之交的傍晚,黄昏时分“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古人认为,随着天上“龙抬头”,春天也来到人间,大地返青。

如何观测“龙抬头”

寇文介绍,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形状的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明天晚上8时过后,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大约1个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到了后半夜,龙的全身会逐渐显现在南部的天空。

“二月二”吃啥、做啥?有啥民俗习惯?沈阳又有哪些传说?3月15日,沈阳民俗学家齐守向记者讲了“二月二”的那些事儿。

民俗:
在北方比较流行的是“引龙回”,至今沈阳的一些农村都保持着这样的风俗:清早起来,房屋的主人会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农历二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虫也醒了,而龙是百虫之灵,引龙回也有驱避百虫之说。同时,也有人会在庭院中撒草木灰,拼成仓囤形的图案,再放些杂粮,取义囤高粮满,丰年在望。如今,沈阳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饮食:
每逢“二月二”,大家都要做一些和龙有关的食品,而这些食品也都被人们冠以“龙”字。比如龙耳(饺子)、龙眼(元宵)、龙须(面条)、龙鳞(烙饼)、龙胆(馒头)、龙心(窝窝头)、龙籽(小米饭)等。如今,在沈阳,人们大多做面条、烙饼。

传说:
传说古时,沈阳地区连年闹灾。有一次,狂风大作数日,以致河水断流,井水干涸,庄稼绝收,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这时,一位僧人经过此处,他说:灾害是天上黄龙下凡造成的,而塔湾就是黄龙的龙头所在。为解救黎民百姓,二月初二,僧人在塔湾搭起高台作法,最终将黄龙镇住。僧人圆寂后,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塔,取名“舍利塔”。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所说“龙抬头”的日子。民俗专家表示,这一天,中国民间最大的习俗就是“剃龙头”。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龙抬头是个吉祥的日子,按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早起,不能睡懒觉,意为不要压困在龙头上,以免一年都精神不振。这一天要剃头,尤其是男子。

王来华解释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