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清明节最重要的是生者与死者的沟通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应该是今天和未来的大众节日,应该强调其“保存记忆,沟通心灵”的功能。
近年来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爱过洋节日,却忘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又有人感叹,为什么洋节日可以过得热热闹闹,我们的传统节日“味”却越来越淡?其实,东方也好,西方也罢,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它的宗旨和内容。圣诞等节日是宗教性的,所以只要这种宗族信仰存在,节日就会延续。世俗的节日则离不开具体的活动。如果那些活动吸引不了民众,或者无法再进行,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除非找到新的、有吸引力的活动。
从先秦发展到近代,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祀、寒食、踏青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生者与死者的沟通。先秦和秦汉时代,“视死如生”是人们的普遍观念,一般人都相信,人死了后还继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下或另一个世界。所以除了在安葬时为死者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础外,还得有经常性的维护和补充。经过一个寒冬的冰霜雨雪,死者的居所需要维护、清扫和美化,这就是扫墓和祭祀的出发点。也正因如此,清明扫墓和祭祀,历来不限于自己的祖先或亲人,还包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圣贤先烈。
清明节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丰盛的祭祀,但清明是离死者最近的祭祀——一般都在墓地举行。所以除了祭祀的形式和物质部分外,还必然包括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在这过程中,个人、家族、人群、民族、国家的重大往事,必然得到一次次的回顾和追忆,对历史的记忆就这样形成和保存。就国家和知识阶层而言,历史可以通过书面记载或传统典籍加以保存。但对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文字记载的权力和能力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忆是他们传承历史的唯一途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没有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视自己的历史,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正是通过无数次与先人的心灵沟通,口耳相传地保存着对先人的记忆。例如,中华民族通过不断的迁徙使疆域得到扩展,文化得到传播,人口得到繁衍。但不管迁到哪里,移民的后裔都会追根寻源。直到今天,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广麻城孝感乡、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京杨柳巷等地还是亿万移民后裔祖先的圣地、心中的根。这些移民过程,正史中很少提及,它们能流传至今,就是靠一次次清明节扫墓和祭祀,将祖先筚路蓝缕的迁移、艰苦卓绝的开拓和种种嘉言懿行告诉子孙后代。这些记忆还随着人口的迁移,传播到海外的华人聚居区,遍布世界。
今天,多数国人不再相信死者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多数死者已实行火葬,甚至不再保留骨灰,不建坟墓。清明节的扫墓和祭祀的形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保存记忆和沟通心灵的功能不仅依然需要,而且应该不断加强。近年来,各地已经恢复或新设了不少祭典,但大多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它们“保存记忆,沟通心灵”的功能。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应该是今天和未来的大众节日,那就得为保存记忆、沟通心灵创造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民俗专家:清明节不仅限于扫墓 还包括春日娱乐 2010年03月29日 14:15 新华网
在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拥有三天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之际,著名民俗学家、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说,清明节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讴歌春天,尽情欢乐,保持身心健康,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内涵。
高有鹏曾经提出保卫春节、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他说,记取祖先的辛苦,缅怀前辈的功德,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如果仅仅去扫墓,清明节的意义,实际上是在被消解。
高有鹏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化,完整而生动地恢复与重构民族节日系统,才能使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积极意义。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重构民族节日系统,应该尊重“礼失求诸野”的文化发展规律,从重视民俗活动开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插柳”“清明戴柳”,这些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报恩之心。清明的相关传说,丰富了节日的内容,并使传统不断获得广泛持久的社会支持。
关于三天假期如何度过,高有鹏建议说,人们可以走进陵园去悼念故人,祭祀先贤先烈,也可以自由选择体验快乐的方式,因为清明是春天的节日,领会春光的美丽与幸福,是清明的实质意义。
“没有快乐,节日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可以去郊游,去体验野外生存,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清新,去演习‘仲春之月男女相会’,去做骑马射箭、模仿播种、模仿狩猎的游戏,还可以去戴柳、插柳、放风筝、歌唱、跳舞,体会各种亲近大自然的嬉戏乐趣。总之,走出斗室,走进大自然,让身体受到锻炼,让灵魂受到洗礼,让心胸更加开阔。”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表示,清明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近人情,一是近自然。
冯骥才说,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是一个多来源的节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上巳节尽管已基本消失,但其踏青、插柳等传统习俗已被融合进了清明节之中。因此,清明既有祭扫、寒食等感伤性的内涵在其中,又有踏青、蹴鞠等亲近自然的众多民俗活动。这个节日由此便被赋予了两层含义,一是近人情、传哀思,在追忆前人中牢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二是在踏青、插柳等活动中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冯骥才指出,清明节的很多习俗经过历史演变,有了新的形式。比如传统的插柳习俗在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为植树活动。蹴鞠、荡秋千玩起来会受到场所、工具等诸多限制,但完全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户外运动来代替。
冯骥才说:“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更是内核。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地百姓用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来体现生活理念,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冯骥才还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完全可以添加新的元素来传承清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文化要有金字塔,其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一些新的载体和形式来把这些文化继承下来。
清明最初是个春天节气而非节日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孙晶昌说,清明原本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历史上寒食节才是祭奠祖先的节日。
据介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寒食节最初是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约在清明之前。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晋文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初唐时,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仍是寒食节,但后来古人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古代的清明节,有举行踏青、蹴鞠、斗鸡、拔河、扑蝶、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到清代以后,清明春游的习俗逐渐衰落。
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春天如期归来。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虽然大家对这个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并不陌生,但是由于自2008年以来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这多少使得人们对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有了一些新的期待和遐想。
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首先清明节原本是古代人们在冬去春来时取新火的日子,后来渐渐地和扫墓、祭祖联系在一起,在唐宋以后又加入了踏青、郊游的内容,还有举行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多种活动。千百年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既有怀念先人的意义,也有着迎春的意味。作为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特定日子,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要焚香祭祖,扫墓踏青,祭奠的形式也许各不相同,但千百年来,每一个清明节到来时,人们的心情是一样的,那就是向先人表达广泛的尊重与尊敬,对逝去的生命表示深切而又绵绵不绝的哀思。
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就要在保留这个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注入新鲜血液,而使之与当今时代的需求实现充分的“对接”, 这无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孔子关心的是丧葬问题,看重的却是现实世界。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为了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因此,千百年来,每一个清明节,都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都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都表达着对先人赐予后人生命的感恩和对先贤道德风范的缅怀。清明节,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亲切的温习;尤其对当今的青少年而言,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更是一次通过学习先烈、敬仰先贤、追忆先人获得一次具有震撼性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熏陶的宝贵机会,也是高度认同、欣然接受并进而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在中国的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现代化大步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对祖先怀有感恩之心,仍然需要并且应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尤其是在清明节如期到来的时候,满怀崇敬地举行庄严的学习先烈、敬仰先贤、追忆先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有必要指出,有了清明节的假期,还只是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开端。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国定假日的法定化,还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天时”,它们能否进而增加“地利”、“人和”等促使其兴盛的要素,关键还在于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
纵观历史,过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其实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陈陈相因的,而始终是一个不断地发生演化、不断整合和加以丰富的进程。传统的清明节如何在当今时代、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获得新的形态、增加新的内涵、注入新的生机,创造新的载体?近年来,由上海市文明办牵头、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学先烈、敬先贤、忆先人”大型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为全市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怎样过一个“感恩思源、立德树人、踏青迎春、放飞希望”的清明节,开启了一个好头,提供了一个范例,并且为清明节这个也许已经被不少人视为“扫墓+吃青团”而再无新意因而与之“渐行渐远”的传统节日增加了时代的新气息,注入了丰富的新内涵,创造了有效的新载体,搭建了宽广的新平台。可以预期并肯定,今年的清明节,
近年来,清明节前后,上海举办的以“学先烈、敬先贤、忆先人”为主题的百万青少年和社会各界感恩思源清明节庆系列活动,包括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百万青少年感恩先辈清明行礼仪式,以深切缅怀为上海的解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烈;在全市举行“我的祖辈”百万青少年和百万家庭主题演讲比赛,以挖掘先人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为切入点,通过子孙后代的追思体现感恩祖宗、传承荣誉、认祖归宗的文化传统;等等。因为有了上述这一系列内容丰厚、内涵丰富、颇具意义的活动,将使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被赋予了向青少年和全体人民进行当代荣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新内涵。
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首先要重温、复习那些与我们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如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而不能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为了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清明节,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远延续的一个“活体”。清明节,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建立和塑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色培育与熏陶的有效载体。
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如果一味地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津津乐道,而对包括清明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及现代意义、现代价值所知甚少、认同甚少,年轻人会不喜欢过(喜欢时尚、轻松、浪漫、好玩的节庆方式,传统节日规矩太多,也折腾人),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比如说清明节,就是中国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最好体现,相信年轻人也不会拒绝这样一种亲近祖先的机会。同时清明还可以组织踏青,亲近大自然。赏心悦目于花开满枝、绚烂翻腾之间,流连忘返在花团锦簇、生趣活泼之中,尽情领略寻春、访春、踏青、游园的无限乐趣。
另外,各地还可以进行创新,利用清明缅怀对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一个节日有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与如此多的形式,相信大家会喜欢。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4月3日《新京报》)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不过,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今天,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清明放假,展现出政府尊重民风民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暖意“表情”。怎样过好清明节?社会各界也期望颇高。对此,媒体纷纷支招,有的说,努力挖掘发扬当地优秀民俗,有的讲,贴近现实生活作些别出心裁的创意。商家和旅行社,也是早有准备,期望能大有作为。
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近年来确实有所上升。但在这些关注中,“虚”的成分也不少。有的网友不在尊重先贤、先人上下功夫,却总在恶搞先贤、恶搞民族文化上动脑筋。什么“屈原反对国家统一”、“岳飞反对民族团结”、“李白是古惑仔”、“柳永是嫖客”、“书法艺术是精神毒品”、“中医害死了陈晓旭”,等等,让人大感困惑。人人都受历史局限,任何学问也都不是绝对真理,对先贤可以质疑,可以反驳,可以批判。但必须承认先贤的贡献,尊重传统的价值。再如,我国有扫墓烧纸的习俗,可近年来,有些地方不想着真切追思先人,却让烧纸的花样不断翻新。有的要在墓地诵地藏经,有的要大肆兴建豪华墓地,单个墓地动辄十多万元、几十万元。社会在发展,风俗习俗也会随之变化,但恶俗化的趋势不可取。
节日的形态在仪式,节日的灵魂却在文化。用旧仪式也好,搞新策划也罢,过好传统节日,一方面要万变不离其宗,让传统节日真正承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深刻涵义;另一方面要让传统对接现实,使传统节日彰显的价值观中融进现代人的生活取向。就清明节而言,主要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祭奠祖先、感谢祖先。祭祖不是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而是每个民族都有的重要社会活动。谁无祖先?有祖先就应祭奠。祭祖具有重要的文化蕴涵。没有祖先,就没有子孙。因此,要感谢祖先给了我们生命,留给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要增进亲情,协调关系,让家和万事兴,民族和睦兴旺发达。
其次,纪念先烈先贤、感谢先烈先贤。没有先烈的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因此,要感谢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了民族的生存、兴旺和发达,贡献宝贵生命。要继承先烈的崇高爱国精神,爱人民、爱家园、爱国土,切不可贪赃枉法,欺骗百姓,出卖国家利益,堕落为民族的败类。先贤是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先贤,就没有传统文化。因此,也要感谢先贤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智慧和辛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再次,缅怀先师、感谢先师。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先师。历代先师不断探究发明、敬业奉献、继承发扬,才有行业的兴旺。因此,要感谢先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感谢他们传授行业信仰、做人之道、治学之道、职业道德、技术技能之恩。要提倡师道尊严。师道就是行业之道,理应尊严。师道尊严,不是说老师就代表绝对真理,谁也不可能代表绝对真理。对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可以辩论,甚至可以反对。但不能以“吾更爱真理”为借口,不尊重老师,甚至侮辱老师人格。
最后,亲近大地、感谢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生于斯、长于斯、发展于斯。踏青、远足、插柳、栽柳以及植树造林,都是亲近田野、拥抱春天的方式,用这些方式唤醒人们心中与大自然的血脉渊源。
面对日新月异的天下,社会必然要进步发展。但社会发展不能抛弃传统,传统是民族的根,传统是子孙的精神家园。发展带来进取的活力,而传统提供内聚的张力。《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了社会健康发展,既要鼓励发展,也要保护传统,寻求发展与保护传统的平衡。以此来看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岂非善莫大焉?
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就是扫墓的节日。民俗专家近日表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也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它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说,清明作为节气最早出现于先秦,后来由于注入了扫墓、踏青等习俗活动才逐渐成为节日。清明节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大约形成于唐朝。
张勃说,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扫墓是清明节很重要的节日活动,但清明节的活动不止于扫墓,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她认为,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迎接一个新局面的开始。在踏青、荡秋千等娱乐活动中,放松身心,让身心得到愉悦,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的目的。
清明节的一些传统节俗,如扫墓时焚化纸钱、插柳、冷食等,因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环保、健康的理念相悖,而慢慢为人们所抛弃。但是一个节日一定要有特定的节俗活动才有文化内涵。对此民俗专家说,要找到传统节俗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清明节才会丰富多彩, 深入人心。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重要的仪式行为,这种仪式由于有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而带有了某种神秘色彩。山东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李万鹏说,旧时讲究这一天都在祖先坟茔上焚化纸钱、磕头祭拜。现代文明尽管不提倡这些,但在这一天,无论能否到墓前,都应该对祖先之灵进行默悼致哀,感念旧恩。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说,心祭重于形祭,一束鲜花,一炷香,一本相册,几句追思留言,也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有俗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说明门前插柳、头上戴柳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节俗。不过,折取柳枝与保护自然的现代理念不合拍,限制了这一清明节俗的发展。李万鹏说,可以借鉴西方圣诞树商业化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推行柳枝及折柳的商业化,既丰富节日内涵,也能发展地方经济。
此外,清明节也有一些传统饮食习俗,如斗卵、画卵、雕卵、吃“炊饭”、做“子推燕”等。民俗专家建议,对这些节俗可以进行现代化的加工,比如进行雕卵比赛、饭店推出清明特色食谱等,让这些传统节俗融入现代生活,丰富节日内容,从而让节日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