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府志 卷三
建置志
古者高城深池、成舆、梁饬、邮传,凡以为民也,御侮捍灾,期无患而后,即安图[1]治者,亦勤且周矣。虽不得已而兴大役[2],动大众,岂以病民哉[3]!君子,信而后劳其民[4]。又曰:择可劳而劳之。则古人虽利民之是,务亦必相时宜[5],审轻重[6],谅上下之情,而次第施焉。庶几桑土绸缪[7]而公私无害,是以民相与信其至诚而乐趋焉。故令不格而绩易奏也。永自平定之后,以渐营造,几焕然改观矣。然物力凋弊,疮痍未复,铜驼荆棘[8],慨叹犹深。安得如新丰市上,鸡犬尽识故处哉。
夫不实其内而崇其外,壮丽日增,犹郛廓[9]耳。故有心经营[10]者,必休养[11]之为急。夫亦曰:知所先后[12],岂虚言哉!志建置。
城池
《易·象》曰:“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城池其一也。然修内攘外,道有所先。未雨绸缪,当不专恃金汤矣。守土者,其可忽诸?
永州府
今之城池,即汉零陵郡城,创于武帝元鼎六年。至宋咸淳始廓[13]而增之,元因其旧。洪武六年,本衙官更新之,围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阔一丈四尺五寸。门七:曰正东门、曰正南门、曰正西门、曰正北门、曰太平门、曰永安门、曰潇湘门,各建楼其上,复增德胜楼、望江楼、鹞子楼、五间楼,凡四座。雉堞[14]二千九百四十有二,铺舍七十有六,以千百户[15]官分守之,无事则专修葺,有事坐为信地。故有敌楼三十五间,串楼一千三百九十六间,后俱毁废。
国朝(清朝)新建敌楼七间,城西以潇水为濠堑,由西南而东,堤水为池;自东至于北隅,凿土为濠;自北至西隅,联属为池水,常不涸其高下远近,一因地势云。
零陵县
附廓,不重书。
[1] 安图:按照图志。
[2] 兴大役:兴修大的工事。役,事。
[3] 岂以病民哉:岂能以百姓的痛苦为代价。
[4] 信而后劳其民:意即“凡事,必须使百姓感到信赖,然后才能让百姓去劳作。”
[5] 相时宜:观察合适的时机。相,观察。
[6] 审轻重:仔细审查它的轻重缓急。
[7] 桑土绸缪:树根绵密,相互缠绕。桑土:通常指宜于种桑的土地,这里指桑根,即树根。绸缪:绵密,缠绕。
[8] 铜驼荆棘:形容亡国后的残破景象。《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9] 郛廓:外城。《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
[10] 经营:治理。《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11] 休养:即休养生息,保养民力,增加人口。
[12] 知所先后:意指知道和把握一切事情的先后次序。
[13] 廓:开拓,扩大。
[14] 雉堞:指城墙。杜甫《晚登瀼上堂》:“雉堞粉似云,山田麦无陇。”
[15] 千百户:官名。分为千户与百户。最早为金代初年所设,为世袭制军职。元代相沿,其军制设千户为 “千夫之长”,隶属于万户。驻于各县者,分属于诸路万户府。设千户所统领百户所。
祁阳县
旧城在县东南,临大江,元时屡以江涨淹废[1]。明正统间[2],岁凶。苗寇时警。景泰壬申[3]巡抚李实移筑东北高阜,然逼隘不足聚庐。成化甲午[4]巡抚刘敷,始委通判刘圮展其基址、包以石,高一丈五尺,周一千五百一十二丈有奇,厚一丈二尺。门六:正东曰渡春,东北曰进贤,正北曰望祁,正西曰控粤,正南曰长乐,东南曰镇南,各建楼其上。弘治[5]七年,江溢溃崩,知县袁镳重修。又于谯楼下甃[6]石为拱门,修串楼六百五十有八间。万历[7]壬寅知县沈学撤串楼为平头城,崇祯[8]十三年七月兴扩城之役,壬午告成,周围七里三分,大清顺治乙未知县童钦承造城楼于六门。
东安县
东安旧无城,明洪武二十五年,始因医士唐思诚之请,筑土为之。明年置守镇所永州卫百户张得山、乔林实莅其事,初筑仅围县治。景泰间,复加充拓,周市三百五十丈。因医官汤惠之请也,成化辛卯巡抚都御史吴琛暨分巡佥事郁文博,内外砌以砖石,增高一丈有五尺,周三百五十丈,串楼三百一十七间,开列三门,南曰揆阳,东曰宾阳,西曰饯阳,每门楼三间,通计女墙六百三十有四,内环城有巷,隍深八尺,阔五尺。明崇祯十二年知县周命新增高三尺,国朝(清朝)顺治十二年知县王基鸿重修改为阳城。
道州
旧城夹江为之,宋淳熙中,郴寇窃发,增筑之,为门有九。元末废,洪武二年守御千户刘珍迁筑于江之北,周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阔一丈五尺,上盖串楼七百三间,窝铺楼三十七座,敌楼三座,门楼五座,垛眼一千七百七十二,月城串楼七十三间,垛眼二百一十一。其门五,有东、西、南、北,又益以小西门。万历三十三年改串楼为阳城,东南门一带,属州分管,西北小西门一带,属卫分管,而修葺亦因之。崇祯十一年后,流寇窃发,郡之士民及客寓城中者,敛金益增修之,城垛悉毁旧增新,较前加高周遭,皆开有炮眼,以便固守。术家言东偏江岭巽方有浮图一所不利,科目众议,折毁。其修城之砖,皆取于此,其后又益以登封乡民黄姓者,卒成之,所费不赀,今亦利赖焉。
[1] 元时屡以江涨淹废:意思是在元代时频繁被湘江水淹而废弃。
[2] 明正统:明朝英宗朱祁镇的年号为“正统”。朱祁镇从公元1436—1499年,其在位22年。
[3] 景泰壬申:即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景泰为明朱祁钰年号。
[4] 成化甲午:即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成化为明朱见深年号。
[5] 弘治:即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孝宗在位十八年(公元1488—1505年)。
[6] 甃(zhòu):井壁,砌井壁,泛指用砖砌物。
[7]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神宗在位四十七年。
[8]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明思宗在位17年。
宁远县(旧有千户所,今所之屯丁粮饷,俱归并宁远卫)
洪武元年初,筑土城高八尺、厚三尺、周三里,二十九年设守御宁远左千户所,展城西为军营,筑高一丈一尺,周四里,垒以石。立东、西、南、北、小南五门,各有楼,共串楼七百一十五间,濠堑长五百八十丈,阔二丈,深五尺。嘉靖十八年,知县周谅重修,扁其五门,东曰文昌,西曰武定,南曰布薰,北曰拱辰,小南门曰会簾。
永明县
县旧有土城,天顺八年巡抚王俭奏准创立砖城,高一丈三尺,延袤三百六十丈,东西南三门上有谯楼,周围串楼四百馀间,后因遮蔽积湿下渗,致城垣不时倾圯,修理迄无宁岁,始改作平头城,东西北池深五尺,阔一丈,南阻江无池。嘉靖二十五年,兵巡道陈仁贤临学[1],谓学前山掩蔽,随命开一门与棂星对峙[2],名“兴文门”。崇祯八年,知县张景星重建四门、谯楼,周城增筑三尺,造窝房十七间。
江华县(旧有千户所,今所之屯丁粮饷,俱归并宁远卫。)
江华县治迁徙不一,古无城池,环筑土墙。明天顺六年,都御史吴澄巡县,命县所计画工费,包砌以石,覆以串楼,立东西南北四门,上建谯楼,周围三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为女墙,又高五尺、厚八尺,濠三百一十丈,广七尺、深五尺。成化年间居民稀少,苗贼时发,故塞西北二门,嘉靖年苗贼临城,掳掠关厢[1],居民被劫,本府知府史朝富增修外城,隆庆二年,知县蔡光复修城之东南面,增广二百三十五丈,高二丈,纯用砖石,坚固可守。万历十一年,知县江光运于西北面亦增广二百六十余丈,开西北一门,濠堑长三百七十丈,阔七尺,深五尺。
新田县
明崇祯己卯年,始割宁远之两乡十三里,创立新田县。衡州府同知张恂署县事,相择宁远北乡新田营,旧址砖石为城,开东西南北四门,东曰嵎阳,西曰西成,南曰文明,北曰迎恩,每门建楼,周围计五百三十七丈,基阔一丈六尺,高一丈五尺,厚五尺,女墙五尺,敌楼八座,康熙丁未知县钟运泰重修。
枇杷守御千户所
城在永明县南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千户张啟新筑石城,高一丈二尺,周六百四十八丈,东、南、西、北、小西,门五,各有谯楼、串楼六百四十八,濠堑六百八十九丈,阔三丈,深一丈。
桃川守御千户所
城在永明县西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千户杨城新筑土城,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五百五十丈,东西南北四门,各有谯楼、串楼五百五十五间,濠堑阔一丈四尺,深一丈五尺。
锦田守御千户所
城在江华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旧置城垣高一丈,阔五尺,周三百二十四丈,门楼、串楼皆备,弘治间副使冯镇、都司王震重修东西二门。经界正封规土,建城制也。孟秋补城,仲秋筑城,月令重之矣。惟永依山阻险,襟带潇湘,兀然雄邦哉!永明、宁远、江华诸邑,密迩猺蛮,控引百粤,崇墉深堑,以戒不虞,固长虑者,所甚隐也。今考历代废置、用备,王公设险之意云。赞曰:“金城岩岩,汤池泱泱。是墉是壑,面岳临湘。卫我黎庶,以缓以康。礼义干橹,系于包桑。”
[1] 临学:临邑诣学。
[2] 随命:随即命令。
[1] 关厢:城门外大街和附近地区。
公署
署所,以为治也。君子将正其衣冠,尊其瞻眎[1],堂帘之限,匪恣骄亢。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也,后人蘧庐视之,安于固陋,或毁于兵火,废而不修,使小民何所归,仰俾望之,尊严若神邪?于是历考旧制,载其废兴,令后世知前代法制之备,用意之美,庶几修举废坠者,有所祖述。
永州府
府治:在城中近北,倚山,唐宋遗址。洪武十四年知府余彦诚修,正德十三年知府何诏重修,中为正堂,堂之后曰“穿堂”、曰“和衷堂”,为知府廨,列厅于堂东者二,曰清军、曰理刑。于堂西者一,曰捕盗。捕盗厅右,旧有管粮厅,今废。堂左为兴济库,为经历司,右为照磨所,吏六房则列序两翼,前为仪门,仪门内左为土地祠、为经历廨、为知事廨,右为灵孚祠、为照磨廨,左右僻地为吏舍,仪门外有迎宾馆,土地祠对峙焉。前为大门,门外右越数十步,有亭曰申明,曰旌善,旧有狱司,今改卫前。
清军公署:在申明亭下,后改入府堂之左。
捕盗公署:在前街左,即旧税课司。嘉靖二十五年,通判萧文左改,后改入府堂之西也。
管粮公署:改广益仓。
理刑公署:在守道司右,后改入府治内戎厅之东,康熙六年裁遂废。
分守上湖南道:在府治西,中为堂,后为后堂,左为分守道廨,右为书吏房,前为东西序,为仪门。仪门外又为寅宾馆,内堂扁曰忠益[1]。
巡按察院:在府治北,成化十一年知府杨崇来建。
布政分司:在文昌宫右,万历壬寅季秋,因回禄废,今止存基址。
按察分司:在府治东,今废。门为府官铺,内堂为府。
连山公馆:在府东北、理刑厅后,今废。
南司:在零陵县治后。
北司:即濂溪书院,顺治十四年知府魏绍芳建。
逓运所:在湘口,今废。
司狱司:在卫前大街。
医学:在府治东,今废。
阴阳学:在府治东,今废。
僧纲司:在高山、太平二寺内。
道纪司:在文吕、万寿二宫内。
广益仓:在县东南,嘉靖二十五年,通判王宗尹建大廒五间。
[1] 眎(shì):同“视”。
[1] 康熙三十四年《永州府志》中无“又”、“寅”、“内堂”等字。即“仪门外为宾馆,扁曰:中益。”
零陵县附郭
县治:在府城南门内,宋县令吕行中建,中为正堂,堂后为知县廨,堂左为县丞廨,前为仪门,仪门外为鼓楼。鼓楼之建,自嘉靖甲寅年知县潘焘始,今仍改为门,门内左有典史廨,有迎宾馆,右有狱仪。门内东为县丞廨,右为主簿廨,今主簿廨废为吏舍,两翼为六房,堂后为库。大门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康熙五年知县李如滂于署后建殚心楼,凡五楹,傍又建退思亭。
黄阳巡检司:在黄阳堡,原在高溪市,隆庆元年知府史朝富议改今处。
僧会司:附廓不设。道会司:附廓不设。
预备仓:在县北、文昌宫左。
湘口驿司:旧在潇湘门外十里,今废。
养济院:在北关外。 按明时旧制有室、有门、有垣,大门以内有厅堂三间,以备县官不时临视存恤,盖以养民之老,而鳏者寡者、独者、废疾者、无归者,惟其人不限其数,月有粮,岁有薪,季有帛,冬有绵,病有药,死有棺。近各项钱粮多奉裁革,其制几废。己酉七月,郡丞刘作霖署县事,首恤穷民之无告者,故其制以次修复焉。
漏泽园:俗名义冢地,前人设此收葬无主遗骸,亦泽及枯骨之意也,今零陵有三处,一在北关外大路旁,一在何家坪,一在南关外阳和山。
祁阳县
县治:在长乐门内,明洪武七年主簿王孝廉建。中为正堂,两翼为六房,堂后为知县廨,东为丞尉廨,西为主簿廨,前为仪门、为大门,门左为谯楼。景泰七年知县王原觐建,县前为旌善亭、申明亭。洪武八年裁丞簿,以主簿廨为典史廨。
察院行司:在县治东,洪武间知县郑祥建。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景泰七年知县王景觐建。
府馆:在县治南,通判杜瑛建。正德十三年,通判贺位重修,今废。
白水巡检司:在县东南五十里。
归阳巡检司:在县东一百里。
江湘巡检司:在县东北六十里。
永隆巡检司:在县北一百里。
排山巡检司:在县东北一百里,即江湘巡检司,嘉靖八年巡检丘杰申请改置于此。
预备仓:在县西,设大使一员,攒典一人。
祁字仓:今废,无考。
医学:在县前,设训科一员。阴阳学:在县前,设训科二员。
僧会司:在甘泉寺。 道会司:在元妙观。
养济院:在县西门外二里,今废。 漏泽园
东安县
县治:洪武初知县吉岳创,弘治甲寅知县阮悦福重修,中为正堂,两翼为六房,堂后为知县廨,左为典史廨,前为仪门、为谯楼、为十地祠。县前为申明亭、旌善亭。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南。按察分司:在县治前。
府馆:在县治东。
芦洪分检司:在县西北一百里,巡检一员,弓兵二十四人。
永丰仓:在县西,大使一员,攒典一人。
预备仓:旧制八乡俱有,今废。
医学:在县南,设训科一员。阴阳学:在县治左,设训科一员。
僧会司:在福吕寺。道会司:在寿吕观。
养济院:在县南门外。漏泽园
道州
州治:在城西南隅,东为银库,东南为吏目厅,西为仪仗库,北为穿堂,又北为后堂,堂北为圃,南为仪门,又南为鼓角楼,中庭之东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凡二十四楹。州治东为知州衙,又东为同知衙,久裁革,今为公廨。东南为判官衙,仪门之外,东为土地祠,西为吏目衙,土地祠之东为吏舍,又东为狱,戒石在正堂之右。申明、旌善二亭,旧在州前西北向,今左旌善、右申明,俱在州前南向。
布政分司:在州东南,知州盛祥建。
按察分司:在布政司东,今废。
广济仓:在州治东,设立仓大使一员,久废。康熙五年改立常平仓。
医学:在州治北。阴阳学:在州治东。
僧正司:在报恩寺。道正司:在开元观。
养济院:在城东。漏泽园
宁远县
县治:在南门内,洪武二年知县朱公庆建。中为正堂,两翼为六房,堂后为知县廨,堂左县丞廨与谯楼,县前为旌善亭,为申明亭。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县馆:在县治西。
九疑鲁观巡检司:原属江华县,名涛墟司,隆庆四年知府史朝富议改建本县九疑鲁观二峒口地方。
仓二:曰广积仓,在水南门外;曰预备仓,在千户所后。设仓大使一员,吏攒典各一人。
医学:在县西北。阴阳学:在县西北。
僧会司:在九疑观。道会司:在九疑观。
养济院:在文昌门外。漏泽园
永明县
县治:在亭山前与南门对。洪武二年县丞彭德谦建。知县梅叔度增修。中为正堂,两翼为六房,堂后为知县廨,左为典史廨,前为仪门,为鼓楼,县前为申明亭,为旌善亭。嘉靖庚子知县杨时举增新之,明末兵毁,顺治壬辰知县尹足法重修。
按察分司:在县治东。
府馆:在南街,知县胥从化修,今圯。
白面墟巡检司:在县西南十五里。
桃川市巡检司:在县西南四十里。
白象巡检司:旧系白象堡,在县南,洪武间,置巡检司,嘉靖二十八年废。
仓二:曰永丰仓,在县东;曰预备仓,在仪门西。
医学:在县东街。阴阳学:在县东。
僧会司:在西经寺,今废。道会司
养济院:在县西。漏泽园
江华县
县治:旧在东山北、阳华江南。天顺六年迁置于西北五里黄冈头,中为正堂,两翼为六房,后为知县廨,右为典史廨,前为仪门、为鼓楼,康熙八年州判施埏宝署县事,重修正堂,郡守刘道著有碑记。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知县杜渐建。
府馆:在县治东,今废。
锦田寨巡检司: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洪武间巡检王思进建。
锦冈巡检司:在县南六十里,旧系军堡,洪武间改为巡检司,巡检薛克中建。
广积仓:在县治东,久废。康熙戊申道州判官施埏宝署县事,积谷赈贫,其制始复。
预备仓:在府馆后。
医学:在县东。阴阳学:在县东。
僧会司:在报恩寺。道会司:在重元观。
养济院:在县东,久废。康熙己酉道州州判施埏宝再署县篆,访问孤贫,首加赈恤,其制始复。
漏泽园
新田县
县治:在西北内,同知张恂建。中为正堂,后为穿堂,为后堂,内有衙室、耳房、火室,堂前左右吏书六房,前为仪门,门左三楹为福德祠,祠之左有典史署,仪门右为羁候所,前为大门,外蔽以屏壁,缭以周垣。明末毁于兵,顺治丙申知县沈维垣始加修葺,康熙丁未知县钟运泰重修。
白面巡检司:在南乡下漕洞,去县治三十里。
公馆:未建。
预备仓:原在东门内,己酉知县钟运泰改迁县治之南。
医学 阴阳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漏泽园
宫 室
按三辅黄图载,关中胜迹不独离宫别殿,而曲房琐阁,备书弗遗,博雅君子得以考古制而广异闻。苏长公见人读晋书则问曰:曾寻得好亭子名否?足见古人读书到处留心,建章千门万户,非通雅博奥,淹贯名物,安能指画无遗乎?永自柳仪曹作愚亭堂诗,后名士来游者,亦时有所创建,如花月玩鸥等亭,皆因人而重也。而旧志多削不书,求其说则曰:“废不书也”。嗟乎!废兴亦何尝之有?昔王延年作鲁灵光殿赋,谓其兵灾焚之,后岿然独存,而今果安在哉?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若以废存为笔削,更百年后古迹日就湮没,则凡好学嗜古之士,从何考证前事?而怀人吊古之思,抑且寥落而无所寄矣!于是探访文献,悉书而注其废兴,觊有计论而修复之者,庶几古人流风馀韵,照耀山川而后之,知人论世者,亦有所借以兴起也。嗟乎!彼宫室者,一木一石耳,成以人力,有废有存。而著书者犹不忍泯其名也,一介之士有所树立,能卓然为此邦重者,其大书特书又何如哉?然则宫室一志,风义所关,非浅甚矣!
永州府 附廓 零陵县
楼
镇永楼 按:镇永楼在府东北城上,旧名鹞子岭。孤远偏僻,人迹罕至。嘉靖乙巳知府彭时济始创建修,拓肖真武像以镇之,更今名,令羽士居守,自是郡人醮祀者无虚日。楼当最高处,郡城形胜四望俱见,遂为登眺佳境。万历戊子永卫指挥高铭捐赀修路三十丈有奇,衡阳伍讓有记略,勒于门左,见艺文。至万历丁未通判张季麟施田为香油之需,后废。国朝(清朝)康熙乙己年协镇彭世勋报建。
南楼 在城东,下临东湖,上有红蕖堂。得胜楼 在关庙后。
五间楼 在城东南。西楼 即正西门城楼。
潇湘楼 在城西,潇湘二水合流于前。
望江楼 在城北,俯瞰蘋洲。
谯楼 至元御史柏颜九成书“芝城”二字于前,顺治甲午守道崔起鹏重建。
钟楼 旧在府后万石亭侧,继徙永宁寺后。弘治十二年知府黄公爵迁于府治东,后因兵火久废。万历辛亥知府黄公彬重建,形家谓有碍府治,遂废。顺治甲午太守李策鼎重建。
餐秀楼 在分守道署内,大参冯时可建。
聚英楼 在府学明伦堂前。
稽古楼 在府学明伦堂前,今废。
花月楼 在西门正街西南,今废。
阁
太极阁 在宗濂书院内。
联奎阁 在北关外,回龙塔左。
观音阁 在太平寺后,息壤之上,宋张魏公建。
九疑阁 在府后,今废。
堂
忠益堂 在分守道仪门外右。
协恭堂 在府治正厅后。
广益堂 在府仪门外东,知府史朝富建,今废。
新 堂 在府治内,唐刺史韦宙建,今废。
清源堂 在府治内,[宋]知州胡寅建,今废。
忠恕堂 在府治内,今废。
尊道堂 在府学后,天顺五年副使沈公庆建,今废。
红蕖堂 在东湖上,唐李衢建,今废。
三省堂 在城内,张浚寓居时建,今废。
亭
環红亭 在府学讲堂后,宋郡守赵善谧建,今废。
万桂亭 在府学讲堂后,今废。
思乐亭 在府学射圃,今废。
双凤亭 在府学前,宋郡守彭合,见前有异石如凤,作亭临之,因名。
万石亭 在府治后,唐刺史崔能建,今废。
三亭 在东山之麓。
西亭 在法华寺侧,即今高山寺,柳宗元诗文及古今名人诗记,俱载艺文。
九岩亭 在府境,岩出池中者,凡九跨池,为桥而创亭,池上先贤题识甚多,亭之后又有鉴亭,今废。
众乐亭 在城东,宋陶弼罢邕守还家,太守苏衮邀至东湖,坐新亭而觞之,俾陶叙众乐之实,今废。
玩鸥亭 即望江楼。南亭 柳子厚有诗。
西亭 在朝阳岩,本唐守独孤愐所建茆阁,柳宗元乃名西亭,宋令王淮镌米元章“秀岩”二字于上。
愚亭 在愚溪上,八愚之一,今废。
听泉亭 在朝阳岩右。
愚溪草亭 在县西一里,宣德初知县陈浩建,今废。
临湘亭 在北关外五里许,湘水之浒,今废。
聚星亭 在北门外十里,今废。
故人亭 在潇湘合流之浒,湘口驿侧,今废。
眄柯亭 在府治内、戒厅署中,郡丞刘作霖建。
轩
我来轩 在府治内戒厅左侧,郡丞刘作霖建,有记见艺文。
馆
芙蓉馆 在府城东湖上,唐刺史李衢建,宋范纯仁尝游此旁,有思范堂,宋张栻书额。
潇湘馆 在城北一十里,今湘口驿是也。
丹霞馆 在府治西,前临潇水,今废。
坊
濂溪故里坊 在北门内,为周濂溪先生设,旧名道学里坊。
祁阳县
楼
谯楼 在县署左,明崇祯间知县丁永祁建。
迎秀楼 在县署东、府学前,俯临大江。
保障楼 在县东北门,嘉靖间知县邓汝相建。
环带楼 在迎恩门外,今废。
镇祁楼 在县治二里小东江。
阁
观音阁 在镇祁楼左。玉皇阁 去观音阁数百武[1]。
堂
三绝堂 在浯溪。瑞梦堂在北郊梅庄,明状元王华感梦于此。
亭
笑岘亭 在浯溪东崖绝顶。
广吾亭 在浯溪之上,唐元次山为之铭有序。
窊尊亭 在峿台之巅。
仰高亭 在浯溪,明嘉靖间郡守黄绰建。
合清亭 在县东一里,因二水合流,山奇水秀故名。
台
峿台 在浯溪东北,元次山所名也,有铭有序。台高八九十尺,下临无地,登望湘川,若泛波上。
坊
贞节坊 为节妇郝氏立。
贞节坊 为旌表节妇陈氏。
百岁贞节坊 在北门外旌表,明隆庆庚午解元彭大用母雷氏。
碑
孝子张机碑 在黄土铺大道旁,明正德间知县连达立。
宅
漫郎宅 即元次山宅也,在浯溪书院之左,唐大历中,次山过浯溪爱其山水之胜,遂家焉,次山自号“漫郎”,故名。
[1] 武:半步,泛指脚步:踵武,步武。
东安县
亭
湖口亭 在县东二十五里。
南熏亭 在县前,今废。
观澜亭 在石期驿左。弘治五年驿丞周伯俊建。
百岁亭 在城东门外百步许,以邑人罗政罗旺兄弟百岁因建。
待渡亭 在县东十五里,知县沈孟仪建。
乐丰亭 在南门之外。
楼
月江楼 在南关外,折西数步,知县李廷梁建,今废。
轩
翠微轩 在诸葛岭下。
道州
楼
鼓角楼 即州之大门也,明嘉靖间建。近知州张大成重修。
寇公楼 在州治西,【宋】寇准贬道州司马既去,人为之建楼。
状元楼 在西门外,学宫之右。
潇湘楼 宋州守张爟[1]名以潇湘台,在潇湘驿前,后改作中司前城上敌楼,今废。
西楼旧名闻韶 在西门龙眼塘后,作城上敌楼,今废。
阁
太史阁 在州治,宋太守方信孺记:以太史公南游窥九疑,曾至其处,故名。
文昌阁 在西门外江滨,明万历间建。
亭
窊樽亭 在窊樽石,今废。
欸乃亭 取元结《欸乃曲》之意。
粲粲亭 取杜子美诗“粲粲元道州”之意。
五如亭 在五如石前,今废。
白云亭 在南山,元结有诗,今废。
石鱼湖亭 今废。
潓阳亭 唐元结建,今废。
观澜亭 在水南江岸,今废。
三元亭 在教场西北,旧为兵官廨,冯京侍父任兵官,日读书其中,故名。
御碑亭 宋理宗书“道州濂溪书院”六大字在濂溪书院前。
味道亭 有太极图碑一通,今为光霁亭,在书院左,今废。
有本亭 在濂溪故居,今废。
风月亭 在有本亭东,今废。
太极亭 在书院后之西,今废。
爱莲亭 在书院后之东,今废。
清风亭 在州北五里熊庄简公墓西,今废。
韫玉亭 在含晖洞左,今废。
息骖亭 在木垒铺,明知州韩子祁题,今废。
待旦亭 在麻滩驿,今废。
登仙亭 在下津门外,宋太守方信孺建,为往来祖饯地,今废。
宁远县
楼
状元楼 在儒学内。
亭
喜雨亭 在县东。仙梯亭 在九疑山紫虚洞。
坊
状元坊 为乐雷发建。
[1] 爟(guàn):举火,火炬。
永明县
亭
水云亭 在县潇水东南三里许,周简菴建。
兰谷亭 去县十五里。
放生亭 在县南江边百步许。
凤翼亭 在青莲庵之西。
月波亭 在县西三十里,久已颓,今古刻唐诗尚存。
阁
真庆阁 在县治西百步许。
真武阁 在文昌宫之东。
江华县
亭
寒亭 在暖谷之侧。 清音亭 在江之南。
思来亭 在华阳岩。 卧云亭 今废。
坊
节孝双寿坊 为节妇李氏、孝子刘钟杰母子立,李寿九十九,杰八十一。
新田县
县新设,制度未备。
楼阁亭台一时之事耳,志之者何?非以为观也,李叔元曰:园亭兴废,雒阳之盛衰也。雒阳之盛衰,天下之盛衰也。考其盛衰之故,而人事气化在其中矣。是可不详而志之乎?今按其修葺之岿焕,吊其遗址之荒凉,有心者一寓目而是非了然矣。若夫谯楼以戒昏旦之节,楼橹以壮金汤之防,亭台以节劳逸之政,坊牌以表贞贤之里,修而治之,亦政教之,之一助也。倘后之享其成者,放乎一己之私,不国计民生之是恤,亦谁与终。有此乎,所谓土木盛,臣惧其不安人者,义固如是也。
邮传
驿传之设,国家为徵发期会,军书宾使备缓急、均劳逸也。奉行流弊,至于恣往来、运囊橐、假符牒、饱溪壑、狐而虎、虎而翼,至有不可言者,三空四尽,细民筋绝,骨折而捍,差豪仆会,不一怜而哀之,民困何繇甦[1]乎?当事者三令五申,徒具文耳,至铺逓所以速,邮传也。文命以之敷系綦重矣,不为之培护而草菅之,伤哉惫矣。惫已甚矣,留心民事者,其忍膜外视之乎,为志驿传。
永州府 附廓 零陵县
湘口驿 在城北十里。额载本驿水夫十名,工食连闰六两一钱,编派宁远一名、东安一名、祁阳二名、零陵六名,奉准兼摄递运,红船内跟官水夫二名,在道抬箱。
方潋驿 在城北七十馀里,今废。
总铺 在府治前、谯楼东。
北路抵祁阳县界、铺凡六:永泉铺、烟竹铺、画眉铺、梁木铺、冻青铺、大桥铺(过此入祁阳县界画锦铺)。
西路抵广西全州界、铺凡八:枫木铺、茅栗铺、黄田铺、双牌铺、磨车铺、石溪铺、土马铺、独田铺(过此即全州)。
南路抵道州界、铺凡六:范家铺、大堈铺(弘治二年同知徐瑚迁于澹山岩右)、大步铺、神陂铺、泷泊铺、单江铺(过此入道州界麻滩驿)。
西路抵东安县界,铺凡三:荆家铺、龙塘铺、磨头铺(过此入东安县界永安铺)。
祁阳县
三吾驿 在县南门外。
归阳驿 在县东水路一百里。
排山驿 在县北一百里。
总 铺 在县前。
北路抵衡州府衡阳县界,铺凡九:枫木铺、栗木铺、熊罴铺、荅桥铺、大营铺(在县北五十里,本大营驿,今废为铺,宋鲁岳飞讨湖寇过此有留题,石碑尚存)、黄土铺、洪桥铺、东富铺、白鹤铺(过此即排山驿接衡阳界)。
南路抵零陵县界,铺凡四:白沙铺、长流铺、富里铺、画锦铺(过此入零陵界大桥铺)。
北路抵宝庆府邵阳县界,铺凡五:石桥铺、黄冈铺、文明铺、香塘铺、罗田铺(过此即入邵阳县)。
东安县
石期驿 在东南四十里,弘治间驿丞周伯俊重建。
总铺 在县前。
北路抵新宁县界,铺凡一:山底铺(过此即入新宁界)。
东路抵宝庆府界,铺凡九:柳溪铺、石版铺、断桥铺、西江铺、芦洪市(市设巡检司)、都塘铺、张冲铺、花桥铺、周家铺(过此即入宝庆府界)。
西路抵全州界,铺凡一:曲江铺(过此即入全州界)。
南路抵零陵县界,铺凡三:永安铺、大塘铺、狮子铺(过此即石期驿,接零陵县界)。
道州
潇湘驿 在州北,奉裁。
麻滩驿 在州北六十里,知县盛祥建。
总铺 在州府前。
东路抵宁远县界,铺凡四:两家铺、白芒铺、广文铺、把截铺(过此即入宁远界)。
北路抵零陵县界,铺凡七:富塘铺、木垒铺、溪源铺、文村铺、虎岩铺、濑滩铺、下岭铺(过此即麻滩驿接零陵界)。
西路抵全州界,铺凡五:十里铺、山口铺、高明铺、馒头铺、白鸡铺(过此即入全州)。
南路抵江华县界,铺凡二:甘溪铺、岑江铺(过此即入江华县界)。
西路抵永明县界,铺凡三:大江铺、午田铺、新车铺。
[1] 甦(sū):苏醒,死而复苏。
宁远县
总铺 在县前。
西路抵道州界,铺凡二:十里铺、浯溪铺(过此即入道州界)
东路抵桂阳州界,铺凡八:白沙铺、两路铺、石龙铺、藕塘铺、上芦铺、麻岭铺、双畬铺、稔塘铺(过此即入桂阳州界)。
永明县
总铺 在县前。
北路抵道州界,铺凡三:承车铺(县东十里)、三嘉铺(县东二十里)、桐口铺(过此即道州界)。
西南抵桃川界,铺凡四:大桥铺(县西十里)、夏曾铺(县西二十里)、冷水铺(县西三十里)、桃川司前铺(县西四十里)。
东南路抵枇杷界,铺凡四:十字铺(县南十里)、平立铺(县南二十里)、新造铺(县南三十里)、枇杷所前铺(县南四十里)。
江华县
总铺
北路抵道州界,铺凡四:酉家铺、木岩铺、高桥铺、松林铺。
西路抵枇杷所界,铺凡二:山爻铺、下岭铺。
新田县
总铺 在县治前十里。
唐家铺、云溪铺、花塘铺、界头铺(过此即入宁远县界)。
附载旧设驿站、船只、夫马、钱粮,以备稽考
按:驿递之事有六:曰船、曰马、曰水夫、曰铺陈、曰廩给口粮、曰伞轿,以备抚按守巡及公差过往之用。皆十年通计,州县田粮,编派每岁徵银,在库扣发,以给其费,递运所座红字号船有八,其后每船减去三名,徵银入库,以为修船及置买铺陈之费。又布政司每船抽去水夫一名,以助武昌递运所之用,湘口、方潋、三吾、归阳、石期、麻滩、排山二驿,当路设有马疋,各驿猺编馆夫、库子、递运所防夫,原三十人,今裁革止用八人,道州四、零陵宁远各二,每人银四两,又以伞轿改令州县里甲出办其馆,夫库子旧系亲身应役,今改银差项下,猺编倍徵银两,在官雇募红船五只,工价俱自桂阳蓝山、临武编派协济焉。
船五十、水夫四百三十人。 凡船在递运所,曰座船、曰红船,每船夫十五人,每人工食银六两,中下铺陈每船各一副,计十四件,什物各一副,计三十二件。在驿曰站船,每船夫十人,银各六两,随船中下铺陈各一副,计十四件,什物各一副,计三十件。在巡司曰快船,弓兵驾之。本府递运所官吏,隆庆三年,奉文裁革,所事湘口驿带管。
所船八,座三、红五,水夫一百二十人。内扣省存夫二十四人,实役八十有八人。
驿站船三十有三,湘口、方潋、三吾、归阳、石期各六、水夫各六十人。内扣省存各十二人,实役各四十有八人。
麻滩三,水夫三十人。扣省存夫六人,实役二十四人。
巡检司快船九,高溪、白水、归阳各三。高溪弓兵二十有五人,白水、归阳各三十人,工食见徭役志下。
驿马三十六匹,每匹夫一人。
排山二十四匹,每匹银二十六两。各州县分派徵银协济,驿马中等,铺陈二十四副,每副计十六件。
麻滩一十二匹,每匹银一十八匹。道州丁粮派徵,驿马中等,铺陈十一副,每副十四件。
州县马一百六十有一匹,每匹、夫一人。工食草料并于现年里甲丁粮徵派,先年微银多寡不一,民苦科派。自隆庆三年,议分地方衝简裒多益寡[1],斟酌分派。
零陵四十匹,每匹银二十八两。
祁阳三十九匹,每匹银如零陵之数。
东安二十四匹,每匹银十五两。
道州银马并如东安之数。
宁远二十匹,每匹银十八两。
永明、江华各八匹,银并如道州之数。
一走递马匹,凡遇抚按、守巡有事于地方,其随巡吏书帮背勅背印官,及前导旗帜鼓乐皆用之,经过使客公差人役亦用之,俱以现年里甲丁粮编派。雇募以应役其所苦者,经过人役每人索马一匹,以一匹折取雇值而去,禁戒屡申,然竟不能止也。
一走递人夫,凡遇抚按守巡有事于地方及使客经过者,皆用之。零陵、祁阳路当冲,要以通县丁粮每年一编约计合用,夫数徵银在库,临时量地远近给银雇募,道州、东安、宁远、永明、江华以路僻,令现年里甲有事暂雇应役,事完则散,无常编,以先时州县官假为私役之故也。
一支应下程银,凡遇经过使客、公差、官员住于此地者,皆得支应,其所应饮食分上中下三等约计每年合用之,数以现年里甲丁粮编派以供之焉。
[1] 裒多益寡:裒(póu),减少;益,增补。谓移多余以补不足。《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朱熹注:“裒多益寡,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损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谦之意也。”
宁远县
总铺 在县前。
西路抵道州界,铺凡二:十里铺、浯溪铺(过此即入道州界)
东路抵桂阳州界,铺凡八:白沙铺、两路铺、石龙铺、藕塘铺、上芦铺、麻岭铺、双畬铺、稔塘铺(过此即入桂阳州界)。
永明县
总铺 在县前。
北路抵道州界,铺凡三:承车铺(县东十里)、三嘉铺(县东二十里)、桐口铺(过此即道州界)。
西南抵桃川界,铺凡四:大桥铺(县西十里)、夏曾铺(县西二十里)、冷水铺(县西三十里)、桃川司前铺(县西四十里)。
东南路抵枇杷界,铺凡四:十字铺(县南十里)、平立铺(县南二十里)、新造铺(县南三十里)、枇杷所前铺(县南四十里)。
江华县
总铺
北路抵道州界,铺凡四:酉家铺、木岩铺、高桥铺、松林铺。
西路抵枇杷所界,铺凡二:山爻铺、下岭铺。
新田县
总铺 在县治前十里。
唐家铺、云溪铺、花塘铺、界头铺(过此即入宁远县界)。
附载旧设驿站、船只、夫马、钱粮,以备稽考
按:驿递之事有六:曰船、曰马、曰水夫、曰铺陈、曰廩给口粮、曰伞轿,以备抚按守巡及公差过往之用。皆十年通计,州县田粮,编派每岁徵银,在库扣发,以给其费,递运所座红字号船有八,其后每船减去三名,徵银入库,以为修船及置买铺陈之费。又布政司每船抽去水夫一名,以助武昌递运所之用,湘口、方潋、三吾、归阳、石期、麻滩、排山二驿,当路设有马疋,各驿猺编馆夫、库子、递运所防夫,原三十人,今裁革止用八人,道州四、零陵宁远各二,每人银四两,又以伞轿改令州县里甲出办其馆,夫库子旧系亲身应役,今改银差项下,猺编倍徵银两,在官雇募红船五只,工价俱自桂阳蓝山、临武编派协济焉。
船五十、水夫四百三十人。 凡船在递运所,曰座船、曰红船,每船夫十五人,每人工食银六两,中下铺陈每船各一副,计十四件,什物各一副,计三十二件。在驿曰站船,每船夫十人,银各六两,随船中下铺陈各一副,计十四件,什物各一副,计三十件。在巡司曰快船,弓兵驾之。本府递运所官吏,隆庆三年,奉文裁革,所事湘口驿带管。
所船八,座三、红五,水夫一百二十人。内扣省存夫二十四人,实役八十有八人。
驿站船三十有三,湘口、方潋、三吾、归阳、石期各六、水夫各六十人。内扣省存各十二人,实役各四十有八人。
麻滩三,水夫三十人。扣省存夫六人,实役二十四人。
巡检司快船九,高溪、白水、归阳各三。高溪弓兵二十有五人,白水、归阳各三十人,工食见徭役志下。
驿马三十六匹,每匹夫一人。
排山二十四匹,每匹银二十六两。各州县分派徵银协济,驿马中等,铺陈二十四副,每副计十六件。
麻滩一十二匹,每匹银一十八匹。道州丁粮派徵,驿马中等,铺陈十一副,每副十四件。
州县马一百六十有一匹,每匹、夫一人。工食草料并于现年里甲丁粮徵派,先年微银多寡不一,民苦科派。自隆庆三年,议分地方衝简裒多益寡[1],斟酌分派。
零陵四十匹,每匹银二十八两。
祁阳三十九匹,每匹银如零陵之数。
东安二十四匹,每匹银十五两。
道州银马并如东安之数。
宁远二十匹,每匹银十八两。
永明、江华各八匹,银并如道州之数。
一走递马匹,凡遇抚按、守巡有事于地方,其随巡吏书帮背勅背印官,及前导旗帜鼓乐皆用之,经过使客公差人役亦用之,俱以现年里甲丁粮编派。雇募以应役其所苦者,经过人役每人索马一匹,以一匹折取雇值而去,禁戒屡申,然竟不能止也。
一走递人夫,凡遇抚按守巡有事于地方及使客经过者,皆用之。零陵、祁阳路当冲,要以通县丁粮每年一编约计合用,夫数徵银在库,临时量地远近给银雇募,道州、东安、宁远、永明、江华以路僻,令现年里甲有事暂雇应役,事完则散,无常编,以先时州县官假为私役之故也。
一支应下程银,凡遇经过使客、公差、官员住于此地者,皆得支应,其所应饮食分上中下三等约计每年合用之,数以现年里甲丁粮编派以供之焉。
[1] 裒多益寡:裒(póu),减少;益,增补。谓移多余以补不足。《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朱熹注:“裒多益寡,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损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谦之意也。”